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三国小霸王 >
        荆州七郡,跨有大江,人口、经济发展都不均衡,即使是江南四郡之间也有很大差距。有差距就会有矛盾,尤其是这几年江南发展迅猛,关中、洛阳的流民源源不断的到达江南,创造了更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既有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矛盾,也有新豪强与旧世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守旧派与激进派的矛盾。关中的朝廷也好,益州也罢,都在与荆州世家联络,希望找到支持者,尤其是江南四郡。杜畿这两年大部分精力都耗在江南四郡,有点力不从心。与前年在襄阳见面时相比,头上的白发又多了不少。

        综合了周瑜与杜畿的汇报之后,孙策最后做出决定,加强荆州的情报网建设,凡是与关中朝廷和益州相关的事务都归周瑜处理,一旦发现,以通敌论处。杜畿只负责内部的监察任务,确保新旧世家豪强不会坐大,侵占江南发展的成果。

        借着这个机会,孙策向杜畿交了个底。他准备将刺史从行政体系中剥离出来,强化刺史原本的监察职能。在秦与西汉时,监察体系原本是与行政、军事相并列的,zhongyāng有御史大夫,郡县有监,汉武帝时又设立十三州刺史,形成一个duli的体系。可是后来官制变迁,皇帝为了分丞相之权,加强了御史大夫的行政职能,监察权则归御史台。再往后,到了东汉,刺史对州的影响力日增,也渐渐成了行政官员,最后更是改刺史为州牧,主掌一州军政。虽然御史台负责百官监察,由天子直接控制,但监察职能却在不断削弱。

        这么做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儒家重教化,轻法治。并不是说儒家不**,但儒家对法治的重视明显不够,依据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也让法律条文有了更多的模糊空间,对地方势力的约束力迅速下降。刺史、太守的权力太大,也是地方割据得以实现的原因之一。

        在此之前,孙策已经逐步在郡级重建尉职,分割太守手中的兵权,现在他打算恢复监的设置,剥离太守的监察权,在郡县实现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并形成三个基本duli的系统,不再混淆。

        换句话说,杜畿以后升迁就不是转为太守,而是直接升任九卿。当然那是后话。就现在而言,最实际的问题在郡设立郡监。郡级的监察官本是督邮,是太守的属吏,向太守汇报工作。设立郡监,提升监察官的品级、俸禄,督邮依然保留,却从太守府剥离出来,由郡监负责。

        换句话说,杜畿将增加大量的部属,而这些部属大多由他来推荐,是一个结私恩的大好机会。孙策不可能去考察每一个人,谁能做郡监,基本上由杜畿说了算。

        杜畿并没有欣喜若狂,反而有些担心。孙策首先在荆州试行,这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能力的考验。做好了,他的前程不言而喻,孙策鼎立新朝后,第一任御史大夫非他莫属。如果办砸了,不仅会影响孙策的改制,还会影响荆州的安定,而荆州现在是不能**的。

        杜畿考虑了很久。“主公,事关荆州的稳定,臣以为风险太大,还是由其他州试行比较好。”

        孙策笑了。他非常清楚,变更制度的阻力极大。选择在这个时候改制,又选择在荆州试行,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