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三国小霸王 >
        孙策觉得这个方案不错,一郡三县,也能安排一些人,对会稽人应该有一定的吸引力,还能利用民间资本来发展造船业,这是一个两全齐美的方案。

        虞翻也提出一个建议。《论衡》已经校订完毕,剩下的就是印行天下,盛宪等人闲了下来。他们打算编一部《会稽典录》,但这部书用不了太多人,而且局限于一郡,规格不高,他建议将盛宪等人调去辅助孙静,正式对余杭一带的古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争取写一部有一定水准的专著出来。

        早有初平四年,孙策初入会稽,就曾嘱咐孙静在余杭、钱唐一带收集古玉,孙静也做了,但他一来生性淡泊,二来学问底子也不够,这件事不温不火,成绩有限,只能证明余杭、钱唐一带有过古国,但这个古国究竟是什么样,有多大规模,又有什么历史,现在一概不清楚。既然盛宪他们闲下来了,就让他们去协助孙静,按照杨修在豫章时的方法,做一个正式的调查,从古玉收集到故老传说,一一整理出来,写成专著。

        玉是礼器,有玉器就足以说明这个古国有相当的文明程度。如果能搞清楚这件事,就可以洗脱吴会是蛮荒之地的偏见,证明江东也是文明发源之地,不能对孙氏建国有好处,还能打破既有的学术见成,真正撼动经学的根基,打开新局面。

        孙策赞同这个看法。华夏文明从来不是一枝独大,而是漫天星辰,在不断的交流、冲突中融汇在一起。明白这一点,对以后开拓四海、变夷为夏有帮助。不过他也清楚,这项工程需要不少人力、物力,更需要财政投入,恐怕也不是盛宪几个人能承担的。更重要的是,钱唐、余杭现在是吴郡属县,吴郡人不可能让会稽人来主持此事。

        这和挖墙角有什么区别?以老陆康为首的吴郡读书人知道这个消息,很可能会拼命。

        孙策让张纮与虞翻做一个详细的方案,最好能成立一个部门统筹此事。经过几年发展,文教事业蒸蒸日上,各郡郡学、木学堂、本草堂陆续建了起来,却还是各自为政,缺少统一部署,现在该将这件事提上日程了。

        孙策话音刚落,张纮、虞翻和郭嘉就不约而同的互相看了看,露出会心一笑。张纮拱拱手。“大王,臣等也有此意,如今吴国半有天下,是该考虑建太学的事宜了,只是这太常和祭酒二职关系重大,当仔细挑选,既要能服众,还要能体现大王兼收并蓄、开拓包容的精神才行,不能局限于五经。到目前为止,臣等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孙策想了想,也觉得有些挠头。既要通儒经,又不能局限于儒经,这两个人选可不好找。且太常是九卿之首,地位尊崇,又是清流,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官职。吴国到目前为止,九卿还没有配全,一旦宣布要任命太常,不知道多少人要争。

        “此事当慎重。”孙策抚着胡须说道。既是提醒张纮、虞翻,也是提醒自己。

        张纮说道:“大王,臣等有一个建议:与其相马,不如赛马。趁着战事稍息,集中治下各州的大儒名士,齐聚建业,来一次论讲。最终取胜者,便是太常、祭酒的最佳人选。”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笔趣阁;http://pck.tvgua.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