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汴京迫不及待要解决李虎。正好,李虎为了对付汴京发动了对夏战争;太原为了夺取皇统不得不迁就李虎,让西北军配合他地攻击;而汴京的皇帝为了让自己心爱的儿子继承大统,不惜欺骗整个朝廷,于是,文臣们将计就计,设了个陷阱,并成功地把皇帝推进了陷阱。

        郭药师的警告,金国皇帝地承诺,虎烈府对大宋的威胁……等等等等,恶劣的局势让皇帝突然意识到,国祚陷入了败亡的危机,为了挽救国祚,他必须向文官们做出重大让步,必须依靠文官们的力量和智慧来力挽狂澜。

        圣旨下达了,汴京命令太原配合金军攻打代北。在这个圣旨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东西,比如西征要半途而废了,郓王和童贯要承担西征徒劳无功的责任,皇帝要撤消西北大元帅府剥夺郓王兵权……等等,而这些命令地下达,举措的实施,不能仓促而行,要依据太原地反应来一步步进行。王和童贯在西北的实力都很强劲,他们控制着西北军,朝廷在没有分化和部分控制西北军之前,不能激怒太原,以免自乱阵脚。

        十一月上,朝廷下旨,请出了致仕回家的种师道,任命他为河东、河北路制置使,全权负责北疆防务。种师道在西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他的复出可以迅速分化西北军,削弱郓王和童贯对西北军的控制。

        当然,这个命令的用意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朝廷在没有撤消河东河北燕山宣抚司,没有罢免童贯宣抚使职务的情况下,再置河东、河北路制置使,事实上就是剥夺了童贯和宣抚司地职权,但朝廷没有罢免童贯,并不是顾及童贯的面子,给他一个主动请辞的时间,而是迫使童贯马上来开太原,离开王。

        童贯本来负责河东河北和燕山路的军事,现在河东、河北的军事改由种师道负责,那么童贯只要负责燕山路的军事就行了,也就是说,童贯没有理由留在太原了,马上到燕山府去坐镇指挥。

        这道圣旨刚刚送出去,太原那边就传来了奏章,这道奏章是太原对第一道圣旨的反应,而太原的反应让汴京骇然心惊。

        王和童贯竟然到大同去了。

        王和童贯到大同的理由是,亲临前线指挥,防止金人抢在宋军前面夺取了大同。

        这个理由的确不错,但郓王在没有征得皇帝同意地情况下亲临大同,让自己身临险境,这本身就是违法的事。试想,如果王被李虎或者女真人抓住了,北虏以亲王来要挟大宋,这不仅让大宋颜面无存,更会严重损害大宋地利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