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么一个重要的机构,地位始终很尴尬,内阁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

        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有其实而无其名是内阁的特点,因为这个问题,以致于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历代及明初,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自撤中书省、提高六部品秩后,六部变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而且在内阁之上。

        皇帝想“以小制大”,内阁官员五品,而六部尚书至少从二品,自然不服气内阁的管制。

        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拟权,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

        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

        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

        这一斗起来,自然不会有好结果,狗咬狗,一嘴毛,内耗之事少不了。

        如今给内阁正名,内阁位在六部之上,等于重建中书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