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我们那年代 >
        我们的家里多了一位小客人,女儿袁青诞生了。孩子生不逢时营养缺乏,体质薄弱,但仍以顽强地生命力生长着。

        为适应农村中学发展需要,县文教局从全县小学中,抽调了八名教师,到“江西教育学院”进修初中辅导课程。

        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农村大办初中,急需师资,所以我们只能是短期速成。院方将我们的学习时间安排得非常紧。

        刚到学院时,吃饭没有定量,这对我和一些从农村来的“罗汉肚子”来说,真是喜出望外。

        开学一个月后,学院党委办公室,召开全院师生动员大会,宣布粮食实行定量,按大学生标准每月指标三十三斤左右,并实行凭分配的指标购买饭票。这样,我们每天只有一斤多一点粮食。

        好在学院食堂早餐,除馒头收饭票以外,稀饭是不要饭票而且是不定量的。

        我和黄旗声几个进修的老师,将早自习每天安排在食堂里,只要厨师把稀饭抬出来,我们就抢先盛在大瓷碗里,让它先冷却,然后继续看书。等到下课的铃声一响,我们就从容地走到饭桌前,端起大瓷碗就喝。待众人涌进食堂时,我们已将第二碗稀饭盛好,放在桌子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喝下两碗稀饭或者更多,早餐就不用买馒头,把节约下来的饭票,用于午餐和晚餐。

        学院里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

        图书馆的图书特别多。星期天,我们除了逛街以外,就是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巴金的《家》、《春》、《秋》;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煉成的》等。

        学院里放映电影故事片,真让我百看不厌,如《甲方代表》、《护士日记》、《锦上添花》、《柳堡的故事》、《我们村里的年青人》等。我也是“工人文化宫”’、“人民电影院”和“百花洲电影院”的常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