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我们那年代 >
        见到我们的到来,王校长如释重负,迫不及待地与我办妥了移交。当即就把事先打包好的行李,搬到河边,趁着下弦的月光,乘上了他事先预约好的小木船,离开了太平关。他当时的心情,我能理解。

        我们四人简单地休整后,就投入了紧张工作。

        暑假,我们分别跑上十岭、杨梓、乐观、天红、定山、湖西、太平、以及红光等八个社、场,招收了四十五名初一学生。

        学校请了附近一名姓何的社员,为老师和学生做饭。

        学校厨房,有一口小锅灶,是用来给老师做菜的。还有一口大锅灶,是用来为学生和老师蒸饭的。

        老师每月只有二十二斤大米指标,由于大量的体力劳动,加上缺乏营养,远远填不饱肚子,只得千方百计“瓜菜代”。

        我向当地社员买来一百斤萝卜,藏在床铺底下,每餐洗几个切成丝,配上一、二两米,一起放在瓦钵里蒸。吃的时候,用筷子把米饭和萝卜丝搅拌搅拌,这样比单一的米饭份量就多多了。

        由于没经验,第一次买的萝卜过多,时间一长,在床铺底下,长出了长长的菜叶。

        后来,有人指点我们去芙蓉,按一斤大米兑换七斤红薯的比例,兑来几十斤红薯。

        每逢劳动,我们就学着一些学生那样,把红薯放在蒸笼里面蒸熟,带在路上吃。

        由于炉灶很大,特别消耗木柴,几乎每半个月,全校师生就要利用星期天上山砍柴。

        太平关是个丘陵地带,要割茅柴就得过河到鼓楼山或白沙,来回一、二十里,如果想砍粗大一点的柴,那就得走更远的路程,经过七里红去天红公社境内。所以每次砍柴,

        都时披星而出、戴月而归。茅柴挑回学校,大家都已是又累又饿,疲劳不堪。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笔趣阁;http://pck.tvgua.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