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没有完整看过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觉得,作者的词汇量比较充沛,基础扎实,或者是故意用一些所谓“高大上”的措辞来吸引眼球罢了。

        这话我当然不是胡乱说的,因为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

        抛开这些,我们往下看,这篇文章从结构上来讲,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第一段。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这一段字数不多,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题旨,直抒作者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

        这一部分的第一段接住了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

        不过在这里,作者却使了个小心思,他并没有去描写白杨树是怎样“不平凡”的,转而是调转了笔锋,先写“扑入”“视野”的高原风貌,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

        “初看,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细瞧,近处麦浪翻滚,远处连峰祈福。”

        作者把读者带入了画面,置身其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雄壮”、“伟大”,但又有些“单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