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E^Z.看^书.首^发↘输入地址:Μ

        九州史籍中最早关于楼兰王国的具体记载,见于《史记·大宛列传》。

        根据记载,楼兰是一个西域小国,建国于盐泽边上,有城郭,然而“兵弱易去”。

        这里的“盐泽”,指的是罗布泊。

        到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楼兰王国有一千五百七十户人家,共一万四千一百口人,国都名“打泥”。

        《汉书》进一步介绍了楼兰的生态环境:“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家胡杨)、白草(芨芨)。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婼羌同。”

        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

        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此后直至魏晋累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再后来,楼兰便很少见于史载,逐渐地神秘消失了。

        至于楼兰古国是怎么消失的,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楼兰消失于战争。

        在公元五世纪之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楼兰也从此之后灭国。

        第二种说法: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