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林则徐的命运十分地坎坷,也十分地曲折。

        千古未遇的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促使林则徐“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赴广州主持禁烟后,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的状况,于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

        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

        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九州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九州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吉利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着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在九州国际法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西方国际法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九州,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我国应用于对外交涉,标志着九州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

        从理论上说,林则徐是九州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九州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九州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九州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我们从九州国际法学史角度看,他在鸦片战争中,不仅是维护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九州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九州近代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