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清武帝 >
        载沣并不是不可以走,只是不能就这般轻易的离开北京城。起码要在武卫军中军和武卫军都统这两个官职决定之后,武毅军才可以离开。偌大的一个朝廷之内,各怀鬼胎,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站队。

        袁世凯告发光绪失败之后,便被撤掉了直隶按察使和武卫军中军总兵的官职,改任广东省同州镇总兵。职位上没有变化,但是也算是从中央军调到了地方军上。虽然地方军可以吃空饷,日子过得舒服,可是显然这不是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所希望的。而荣禄保下了袁世凯,自然应该付出相应的代价。荣禄向慈禧辞掉了直隶总督和武卫军都统一职。当然慈禧自然不会亏待了自己的爱臣。原先慈禧和载沣约好的总理衙门便由了慈禧任命,所以荣禄便担任了内阁总理衙门大臣,这个职位就好比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权力还是很大的。不过没有相对的决策权和军权。当然现在的总理衙门和之前的总理衙门又不一样,之前的总理衙门其实全称是总理诸国事务衙门,主要还是执行外交职能。改换了之后,原来的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便被调职为了礼部尚书,分管外事。

        直隶总督本来准备让戍守边疆数载的王文韶回京担任,哪里知道王文韶死活不愿意回京,大有一副和日本人不死不休的样子,光绪体恤他的忠心,便没有这样要求。而是改任了原来的两江总督,现在担任内阁长官的刘坤一担任。但是最重要的武卫军都统还有武卫中军总兵的人选都没有选定。照理来说,这两个位置作为补偿应该给帝党。但是可怜自戊戌变法以后,朝中帝党的高层或死或关,真正称得上是重臣的不过只有翁帝师一个人。总不能让翁帝师这个老夫子过去吧。不过翁帝师倒是推荐了一个同乡,名曰董鹤翔,任职中军总兵的职位。奈何这个董鹤翔只是一个举子,之前不过只是兵部一个员外郎。大家都不看好这个人选。就连着光绪都没有为这个董鹤翔说过一句话。

        抛出了董鹤翔之外的热门人选便是庆王世子载振。载振原本便是任职武卫左军总兵,右军总兵是原来的淮军将领马玉昆好像之前写了右军总兵是董福祥,记不清了,实在文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太多了。如果是董福祥,就在这里更改一下,董福祥当初在甲午战事之前就是甘肃提督,怎么可能还当回去了。。袁世凯出事之后,武卫中军便是一直在载振的管理之下。如今庆王一系的就准备让载振迁职为中军总兵,而左军总兵则是交给庄亲王内侄玉文。至于武卫军都统,他准备交给兵部尚书,同时也是现在内阁陆军大臣刚毅。但是只能说奕劻实在是太幼稚了。政治这种事情往往都是讲究平衡之道,尤其是武卫军这等一等一的重要军队,更是要讲究平衡,因为只有各方势力达到了均衡,才有可能让皇帝太后对军队执掌的足够彻底,一旦都是一系人员,皇帝太后很容易就被下面的人蒙蔽圣听。

        所以说奕劻如果提出的想法上至提让载振迁为中军总兵,说不准慈禧早就同意了。毕竟中军乃是三军之中最为重要的军马,一军之实力可比左右两军总和。虽然讲究平衡,但是载沣对这支军队是没有任何的希望,毕竟武毅军那边基本上都是他的势力。不过尽管不能插手,不代表载沣就对此毫不在意。相反,一旦武卫军被载沣不信任的人掌握,载沣是不可能放心率领武毅军北上朝鲜抗日的。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怎么会有一个肆意征战的前线呢?

        所以北京城的表面上在因为清潭血案争执不休,实际上,表面之下却是暗流涌动,各方势力之间相互角逐。

        果然,事情并没有向大家意料之外的方向开始发展。还未等大清向日本大使馆递交问责使书,日本人便恶人先告状。直接说大清政府包庇强盗,屠杀日本侨民。要求满清政府给他们一个交待,交出凶手,取缔伪朝鲜政府,承认李熙王朝的合法性,同时予以金银补偿。光绪看到日本的申诉使书之后,大怒,直接便让奕劻将之驳回。

        于是,日本人当天又递交了一份国书,表示如果清朝不答应条件,日本军队不会退出汉城,同时单方面认定为满清撕毁《甲午和约》,并且对靖海和东海海域所有中国船只视为敌对船只。这份国书几乎与宣战无异,气的光绪把御书房一块上好的砚台都砸掉了。好在了翁同龢劝住了,翁帝师这次算说了点聪明话,他告诉光绪不用理会日本的反应,只要日本人敢打海军,我们就按照国际条例视其为宣战行为。光绪无奈的点点头。

        就在中日为清潭血案的真想针锋相对之时,某国跳出来,赶紧当和事老。英国驻大清大使包克乐表示应该严查此事,消除误会。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中日两国就这般同意了,但是载沣早就通过了白衣社的埋伏在日本的暗探早就知道英国这几年对日本多有援助。于是表示调查团之中,不能只有英国人担任,载沣单方面推荐了德法两国。后来俄国人和美国人也不甘寂寞,加入了其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