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则是站在政治角度,言十余万降军虽已归心,可若是一直放在后方的话,反而会让降军认为不受信任,长久下去人心思变,反而会不利于幽州的安稳,不过调往前线,又二十余万主力震慑,降军自然会熄灭不该有的小心思。

        对清反击战马上就要开始,秦昊本就有意调薛仁贵上前线,而收到薛仁贵和商鞅的奏章好,顿时明白后方的幽州已经彻底稳定,而大量降军一直留在后方也确实不好,于是决定将薛仁贵和十万大军调往了前线,参与最后的决战。

        由于清军还不知道降军已整编完毕的消息,所以秦昊并没有将这十万整编军直接拉入右北平战场,而是让薛仁贵和卫青以整训的名义,将十万整编军转移到渔阳郡右北平交界,等待前线的命令随时杀入前线战场。

        现在薛仁贵已经到了前线,说明十万整编军也已就位。

        自秦清开战以来,双方虽经过多次交战,但并未爆发大规模战役,所以秦军之伤亡了万余大军,而清军则折损了两万大军。

        至此,秦清之间的兵力对比也变为:秦军二十五万,清军三十万。

        而随着十万整编军的到来,此消彼长之下,秦清之间的形势彻底逆转,从清军占据兵力优势,变成了秦军占据兵力优势,并且还是绝对的兵力优势。

        三十五万秦军对阵三十万秦军,秦军的总兵力足足超过了清军五万。

        能占据兵力优势打顺风仗,自然没人愿意打逆风仗。

        之前秦昊虽极力避免,可奈何实力不济,在加上自身走的是精兵战略,所以面临的对手基本上兵力都比自己多,而这是他少有的兵力超过对手的一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