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十分好学,即便不怎么学习,爱有差等,还是爱无差等,也是人所共知的争论。墨家攻击儒家虚伪,儒家说墨家天真当然了,这两家在祖师爷死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全都四分五裂了。

        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指望一群文人能够为了崇高的使命,团结一致,去做什么大事情,那是基本不可能的。

        有趣的是,自从汉唐以来,尤其是两宋理学大兴之后,很多儒生都回避了这个儒墨著名的争论,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他们谈仁义,谈王道,讲圣贤之学,三纲五常偏偏不愿意谈爱究竟有没有差别?

        其实儒家主张爱有差等,推己及人,这是很现实的,也是很正确的。

        你不爱自己的孩子,爱别人的孩子,不疼自己的百姓,疼别人的百姓完全是说不通的,真要是这么干了,只会被当成傻瓜,脑残,二百五!

        可问题是既然这么明白的事情,为什么没人敢说呢?

        道理其实也不复杂,因为历代的儒者,尤其是理学,把三纲五常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变成了不可更改的天理!

        仁义礼智,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是正确的。所以才有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既然如此,仁义就不能存在差别,是放之四海,普天之下,不论华夷,全都行得通的。哪怕明知道那些藩国反复无常,贪财好利,也要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一来是为了上国的面子,二来是为了维护心中的“童话世界”。

        不论任何一种学说,推到了极端,那就是错误就比如灯塔国某州,觉得公厕分成男女,对第三类人不公平,所以呢,希望设立无性别公厕多好啊,多公平啊,等到推出之后,所有家长不干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