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统安一战。西北名将刘法阵亡,西北精锐折损大半,元气大伤。这直接导致西北军军心涣散,军纪松弛,军卒常常临阵脱逃,减员甚至过半。童贯不敢严行军法,允许脱逃不死者仍可归队。以便保持一定兵员。既然允许兵将自由出入军营,那就不像军队了。如今陕西、河东两路官库也是空虚如洗,城乡萧条。夫役屡征而很少生还。农田荒芜。哀鸿遍野。

        蔡京和童贯等一帮主战派大臣都觉得,西北战事已经很难继续了,只能以议和作罢,不过,他们认为,削弱西夏军力的目的达到了,此刻大宋已经具备收复燕云的条件,只要宋军不存在两线作战地危险,那么集举国之力攻打燕云。当万无一失。

        不过。因为辽金两国随时可能议和,大宋攻打燕云。有可能遭遇辽金两国的联手阻击,平燕之策再遇难题。

        皇帝犹豫不决,不敢轻启河北战事,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虎和辽东义军出现了。很大。听听这个地意见,看看那个的奏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多了,看多了,皇帝迷失了,怀疑自己的决策不正确了,可能有损国祚了,于是摇摆彷徨,拿不定主意。

        李虎和辽东义军的出现,让皇帝眼前一亮,霍然顿开。

        联金攻辽阻力太大,一个是出于现实考虑,一个是出于道义思量,而暗中招纳李虎和辽东义军,利用汉虏的力量进一步推动辽东局势向有利于大宋方向发展,既不用考虑现实,也不用考虑道义,但同样可以达到平燕之目的,这样的好事,到哪找去?

        为什么不用考虑现实?

        大宋的现实是什么?大宋国力虽然强盛,但宋辽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两国边境军镇久疏战备,河北屯军名存实亡,为了重整河北军力,发动河北战争需要时间。前年河北爆发了千年一遇地大洪水,黄河因此改道,百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紧接着去年江、淮、荆、浙等路又发生大水灾,受灾人口达千万之众。大宋因此遭遇重创,安抚流民、重建家园、整治河渠,这都需要时间。再次,大宋最精锐的军队是西北军,如果要北伐,势必要调用西北军,但西北战事打了好几年,西北军损失很大,将士疲惫,需要补充兵力,需要休整,这同样需要时间。

        这些最现实的问题横亘在大宋君臣面前,告诉他们,发动北伐不合适,即使一定要打,目前时机也非常不合适。

        有了李虎和辽东义军就不一样了,大宋可以不用自己动手,只要暗中给予援助,帮助李虎和辽东义军攻打燕云,等到时机合适,当可一蹴而就。对大宋来说,最不缺的就是钱财,如果排除所有的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比如李虎所要求的藩镇问题等等,那么此议肯定能得到外廷地认可。

        道义上的问题随即也迎刃而解。

        首先大宋没有背盟毁约,和契丹人依旧保持着盟友关系。其次,大宋人虽然不认同辽东汉人,认为他们是蕃化的汉人,称呼他们为汉虏,但有一点他们不得不承认,辽东汉人和大宋的中国人是同根同源,即使不承认也不行。辽东汉虏向往天朝,要归返天朝,愿意为大宋冲锋陷阵,那大宋有什么理由把他们拒之门外?这也是道义上的思量,大家同跟同源,一百多年前大宋把他们丢弃了,如今他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回归,大宋有什么理由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