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想都没想,就直接准奏,封董宽信为驸马都尉(驸马都尉是负责皇帝出游时的车马之职,和皇帝女婿暂时还没什么关系,但别看这么个闲差,年薪那也是二十万钱)。

        连整天游手好闲的董宽信都能被说成是有志青年,还能够被封为年薪二十万钱的驸马都尉,这未免有些扯淡?但更扯的还在后面呢!

        见到皇帝今天明显是在拼了命的“放水”,那就索性投其所好,于是一些政治觉悟明显后知后觉的大臣也自然不能错过这么个讨好皇帝红人的大好良机,于是赶紧启奏,说董圣卿能够成为“大汉福星”,除了有上天的眷顾之外,更多的还是受到其家族的影响,希望皇帝能够为董氏一族的全部成员论功行赏(就是谁和董圣卿的关系近的亲戚就多赏,关系远的就少赏)。

        有句话说的真没错,“一人做官,鸡犬升天”,在皇帝和大臣们的相互配合之下,只要是和董圣卿沾亲带故,有点文化的,都封了长史、司直、功曹、议曹史、门下史、主簿等官职,而那些斗大的字不识两个的,起码也赏赐了良田千顷,从此也是锦衣玉食。

        刘欣以为赏赐了董氏一族全部家族成员,这总算是到头了吧?但没有想到,封赏的“题材”还能够被大臣们深入发掘。

        见众位大臣都异常踊跃的讨好董圣卿,有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其实是患有口吃而不敢发言)的大臣,结结巴巴的奏请皇帝为董圣卿已经过世的祖父和曾祖父追封爵位,都说家族长辈的一小步是决定了整个家族发展方向的一大步,因为,如果没有其曾祖父选择举家由河上郡云阳县搬迁来到长安,咱们的“大汉福星”如何能够被轻易发现?如果没有其祖父在长安艰苦创业,怕董氏家族也难在长安立足,如果要论功行赏,董圣卿的曾祖父和祖父是一定是要封赏的,否则就太不公平了。

        大臣们无不愕然,但在心里都不得不佩服这位平时说话结结巴巴的大臣,其内功决然如此深厚,今天才有机会领教到“拍马神功”的至高境界。

        既然有大臣这么上奏了,刘欣如果反对岂不是得罪董圣卿,那之前所做的那些就等于白费功夫,所以,也就准奏追封董圣卿的祖父为高乐侯,追封其曾祖父为杨郷侯。

        连两个已经死了N多年的人都能够被追封为侯爵,其封爵的借口就是因为两人是董圣卿的祖父和曾祖父,关键是连这样扯淡的借口皇帝都能够准奏。

        那没办法了,之前给董圣卿冠名“大汉福星”的九位大臣便再接再厉,又再次联合启奏,希望皇帝为董圣卿的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以及鼻祖追封爵位,道理非常简单,如果没有鼻祖就没有远祖,如果没有远祖就没有太祖,如果没有太祖就烈祖,如果没有烈祖就没有天祖,如果没有天祖就没有高祖,没有高祖,自然就不可能有曾祖,所以,既然为祖父和曾祖追封了爵位,那就不应该厚此薄彼,也应该为其他的祖上追封爵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