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份文件里面,陈康杰第一次清晰的知道了那片可供勘察的区域到底有多大,8,7万平方公里,足足有半个黔州省的一半,而且这份框架协议里面显示,西澳洲方面估计在阿什伯顿河两岸所储藏的铁矿石量在22.7亿吨,并非陈康杰他们此前得到的数字40多亿吨,换句话说,人家是将所要卖的货物虚报了一倍。

        看到这里,陈康杰心里渐渐的产生了不爽,对理查德.科特他们很有怨言,真的一开始就是将他们当枪使。

        不爽归不爽,陈康杰又拿出那一份日本方面草拟的合同看起來。

        在合同里面,显然又多出了一家投资商,那就是住友金属,这份合同中,三井物产占股百分之36,住友金属占股百分之14.5,力拓公司占股百分之49.5,以往日本企业在澳洲投资铁矿石产业,大多都不需要控股,看來这块不小的蛋糕,使得日本人动了控股的念头。

        中华企业到海外投资,之所以取得的成效不如日本企业,其中有一个重大因素,那就是我们又控股情结,基本上都希望自己所投资的项目是自己控股的,放佛只有控制在自己手中才算安稳。

        不知道是不是有点点讽刺意味,我们的改革开放,对于引进的外资,我们自己也希望自己控股,在很多行业,我们都坚决不会将控制权交给外商,估计是这种操作方式产生了惯性,使得我们到了外面也转变不过思维來,或者是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控制欲,那种几千年來形成的天朝上国惯性占有欲一时还改变不了。

        日本人到国外进行投资,之所以那么顺利,成效不错,与他们灵活的操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很多行业中都沒有要求控股,只要自己能够参与进去就行,例如在澳洲投资铁矿石就是最好的例子,绝大多数的矿山日本公司都不是控股方,有些是日本企业占有绝大多数股份,也不会是集中到一家企业,通常是几家企业积极合作,采用分股的方式來形成实际上的控股,这在表现形式上要好看得多,起码会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沒有一方占据绝对的优势。

        日本人的这种灵活的操作方式就使得他们比中华企业更受欢迎,毕竟就像我们一样,大多数的国家都希望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能够更大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扶持本国的企业。

        聚少成多,堆沙成塔,就犹如军事里面说的积小胜为大胜,我们以往在鄙视小日本而炫耀自己的文化与传统的同时,却在战术方面犯了严重错误,游戏规则远远还沒有到由我们來制定的地步,既然如此,实际上我们就应该去适应人家的规则,就算是对方获得大益,那如果自己能得到小益,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陈康杰继续往下研究这份日方制定的投资合同,根据合同金额,整个项目的投资标的是45.4亿美元,这个数字倒是与陈康杰他们受邀前來投资的意向金额差不多,根据占股的不同,日方将拿出23亿美元的现金作为投资。

        看到这里,陈康杰在想,日本人真的是好打算,这是多么划算的一笔买卖啊,这相当于一顿铁矿石才2美元,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好的买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