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继续提问道:“那我们能不能缩小一点行星定居点的范围呢?缩减一些城市的面积,再减少一些耕地和草地的面积。看能不能把整个定居点都缩进能量护盾的保护范围之内。”

        而吴院士则回道:“我们设计的行星定居点,面积其实已经很小了。由于受行星重力的影响,我们无法在定居点内设置太多的地下层。所以像太空定居点内那些地下部分的设施,包括储藏仓库、工厂、军事设施,有一部分就搬到了地面上来,一部分建在城市内,一部分建在城市郊区。并且还最大程度的缩小了规模。如此,我们的城市规模才只增加到了14平方公里。设计的可居住人口,也减少到了10万人。”

        “另外耕地、草地还有果树林的面积也无法再继续减少了。根据生物和农业研究所的计算,这已经是能够保证定居点内有足量氧气供应的最低植物种植面积了!”

        吴院士接着继续说道:“要知道,在我们太空型定居点的方案里,定居点内的所有绿地面积,加上水生植物的造氧面积可是能达到575平方公里的。几乎是地面型定居点造氧面积的两倍。”

        “这样啊!”之前提出建议的专家,不由有些无奈的道:“那看来我们是只能找一些风暴强度没有那么大的行星建地面型定居点了!”

        “是的!”吴良辅院士点点头道:“最好行星上的风暴等级,是不能超过20级的。否则我们定居点外侧的玻璃护罩会支撑不住。”

        这时,有专家有问道:“对了,吴院士。我好像没有在我们设计的行星定居点中,看到山峰和湿地的设计。”

        吴良辅院士则点点头回道:“是的!行星定居点内的环境,无法产生自然的降雨。所以我们就没有在行星定居点内建湿地公园。那样会导致定居点内的湿气过重。也不好控制定居点内水资源的流失。”

        “要知道,我们的地面型定居点和太空型定居点不同。太空型定居点是整个独立的,无论水资源怎么循环,都会被限定在定居点内,而不会流失。而我们的地面型定居点,则是建在行星的土地上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