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莞新能源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的e兼任经理,曾流青目前有点苦恼。

        前几,香港总公司那边的合伙人梁少华打电话给他,电话里面,梁少华谈及大股东凯雷方面很有可能要撤资。

        1989年,曾流青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三个月之后他辞去工作,跑到粤省一家电子厂做工程师。

        而他去的这家公司是东莞新科磁电厂(sae旗下制造基地),目前sae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硬盘磁头供应商。

        曾流青在新科一干就是十年,因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胆识,在1岁便成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而且是第一位大陆籍总监。

        有一,sae执行总裁梁少华来找他,让他帮忙考察一个电池项目。他到鹏城跟专家们讨论了一,回来写了一份报告,如果要做电池是肯定能做得出来的。

        梁少华想拉曾流青一起做电池,但他最初并没有答应。当时曾流青正被猎头挖人,打算从新科离职去鹏城一家公司做总经理。于是梁少华又找了陈齐康做客。陈齐康是曾流青在新科的上司。他从美国打电话来,曾流青终于被动,三个人决定一起做电池。

        就这样,1999年,梁少华、陈齐康、曾流青等人组建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简称al,并在粤省莞城成立了首家工厂。

        要做电池了,al首先要为自己找准一个研发方向。当时市场上圆形电池、方形电池等产品是索尼、松下等日企的下。他们自动化程度很高,质量整齐划一,中国企业很难与其竞争。

        这样,尺寸灵活多变、不太适合自动化的聚合物软包电池,就成了al的选择。当时诺基亚一款翻盖式手机配的是索尼的聚合物电池,al买来这款手机拆开研究。这种电池短、轻薄,便于携带,创业团队感觉到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于是曾流青带着资金飞到美国,购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但那项技术暗藏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当时全球二十几家购买了专利授权的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陷阱,包括的al。

        拿到专利授权的曾流青兴冲冲的回到中国,一群创业者开始试制聚合物软包电池。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他们发现,按贝尔实验室配方做出来的电池有个要命的问题——反复充放电后,电池会鼓气变形,以至于不能继续使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