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大戏骨 >
        “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作品,整体基调是悲伤的,但悲伤也具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表现方式,不见得只有落泪才是悲伤,也不见得只有哀嚎才是痛苦,更多时候,心碎无声。卡西无疑成功做到了。

        就蓝礼个人来说,“爱乐之城”与“海边的曼彻斯特”都是非常非常喜欢的作品,几乎可以说是并驾齐驱,但如果从演员角度出发,“海边的曼彻斯特”还要更胜一筹,就好像“爆裂鼓手”胜于“爱乐之城”一样——

        角色的表演空间更加宽广。作为观众和作为演员,审视作品的角度是不同的。

        当初在拍摄“超脱”的时候,其实蓝礼就期待着“海边的曼彻斯特”了,因为两个角色都是在面瘫状态之下呈现出一种悲伤和绝望,而“海边的曼彻斯特”甚至比“超脱”还要更进一步,悲伤的层次和力量都更加丰富。

        另外,托尼-凯耶在“超脱”之中,通过绘画、旁白、配角等手段,给予角色更多呈现的空间;然而在“海边的曼彻斯特”,这些空间却被完全压缩,肯尼思-罗纳根(Keh-Lan)把所有重量全部交给演员。

        这也意味着,表演难度更大。

        肯尼思-罗纳根是一位编剧出身的导演,罗伯特-德尼罗和比利-克里斯托主演的喜剧电影“老大靠边闪”系列,就是肯尼思的编剧登台之作,随后他又担任了“纽约黑帮”的编剧;早在2000年,肯尼思就尝试自编自导,小试牛刀的“你可以信赖我”就成功收获了诸多赞誉,这部作品和“纽约黑帮”为他赢得了两次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2002年完成“纽约黑帮”的剧本之后,肯尼思就进入了漫长的潜伏期,一直到2011年才凭借另外一部自编自导的“玛格丽特”出现在公众视线,这部作品在东海岸影评人之中斩获无数赞誉,先后在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和芝加哥影评人收获诸多提名,但遗憾的没有能够在颁奖季更进一步。

        也正是这部作品,让肯尼思与马特-达蒙拥有了合作机会。

        后来,马特-达蒙提出了一个灵感创意,他认为这非常契合肯尼思的风格,将自己的故事想法提供给肯尼思之后,由肯尼思完成剧本创作,然后马特希望自己担任导演以及主演,将故事搬上大屏幕。

        早在去年年初,剧本就已经完成了创作,但“海边的曼彻斯特”着实太悲伤也太冷调,整个剧本架构与好莱坞的框架结构相去甚远,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更不要说结局的悲伤到底,更是把好莱坞制片人全部吓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