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看得是心寒胆战,这仗还真没法再打了,战是战不过,逃也逃不掉,难道说,这里真是他们的葬身之地吗?

        这时皇甫闿下令魏军喊出“降者免死”的口号来,吴军士兵立刻是呼拉拉跪倒了一大片,毕竟谁也不想死啊,他们玩命地逃跑,也只是为了能够逃出一条性命来,现在魏军并不准备赶尽杀绝,投降即可免死,有这样的“好事”,吴军士兵自然是趋之若鹜的。

        魏军历来禀承能收降绝不杀戮的原则,因为曹亮清楚,在战争中,那些普通的士兵大多是受害者,他们被裹挟到战争之中来,确实是情非得己,本质上来讲,这些士兵大多都是寒门百姓出身,甚至他们都没有选择的权力,所以曹亮曾经数次下令,只要愿意放下武器归降的俘虏,任何人不得加以伤害,一律优待之,并在战后做出妥善的安置,愿意留在军中效力的,按普通的士兵给予粮饷,不受任何的歧视。

        对于无意留在军中的,则一律遵照本人的意愿,发放盘缠路费遣返回乡,妥为安置,分配田地进行耕种。对于回乡有困难的或条件不成熟的,则采用异地安置的办法,保障其生活。

        所以对于战俘体系,魏军是有着一整套的成熟方案的,曾经有着数不胜数的司马军归降到了曹亮的这边,不但瓦解了司马军的势力,而且其中许多的士兵倒戈相向,成为了征伐司马氏的马前卒,为曹亮平定天下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而且曹亮也是唯才是举,识人知用,如今的淮南都督王昶,曾经就是一名战俘,但曹亮并没有因为他俘虏身份就贬低他,反而是一直重用于他,还有包括卫瓘、庾纯、任恺、李胤等人,原本也是司马氏的重臣,但归降曹亮之后,依然得到了重用,位居三省六部的官员之列,可见曹亮的用人,从来也没有因为降人的身份而区别对待。

        所以在司马军中,投降便成为了一种再寻常不过的事,只要不是司马家的死忠分子,不光是会在战败之时放下武器投降,而且还会主动地予以投诚,以至于发展到后面,曹亮的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而司马氏反倒是渐式衰微,一蹶不振。

        究其原因,还是曹亮这边的阵营能够善待俘虏,用人唯贤,所以才会天下归心,降者如潮。

        推荐下,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可以缓存看书,离线朗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