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殿中的大臣们,除弘治皇帝、张昭、郑英两个当事人外,其余的人都只能选择“相信”郑英的说法他儿子是自杀的。

        刘大夏以此来指责张昭揽权过度,要求分权,充分的展示出他的做官技术水平。

        这是突然的一击。

        而且说的非常在理。张昭不会造反,这是满朝文武所公认的。年前虽然满京师的舆论都在“攻讦”他,但怎么没人拿这个说事。不像日后的刘公公,直接被文官们联手张永栽赃他造反。

        但张昭不会造反不代表之后继任的枢密副使没这个想法。所以,得在枢密院内搞一个制衡机制。

        现在按照枢密院的制度,六部、科道对军事是没有发言权的。军方有自己的选拔、监察、后勤供应体系。

        文官集团对军队的影响只有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每年的财政拨款。第二,内阁诸相、御前会议可以纠正朝廷的军事战略。就是打谁不打谁的问题。

        但是呢,这一点,最终决定权终归是在皇帝手中。而具体到弘治朝,甚至是接下来的一朝,就是张昭说了算。

        所以,这样的局面如何不令“文官”们担忧?最好的情况就是如两宋那般让进士出身的文官担任枢密使,以大将充任副使。

        弘治皇帝有点头疼,这问题太大了,偏偏还是他所倚重的刘大夏提出来的。无奈的道“子尚,你以为如何?”

        张昭态度强硬的道“陛下,军权必须归于枢密院。否则当前军事改革将前功尽弃。太祖、太宗之时,大明兵锋何其之盛。至今百年而衰。臣推行的改革强军,但亦担心日后军势衰弱。必须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